首页 > 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晶体工程创新研讨会-2025在京圆满落幕 中外学者共绘多孔材料发展蓝图

发布时间:2025-11-12 【字体:       

日前,"晶体工程创新研讨会-2025"在北京圆满闭幕。本次会议由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物药制备与递送全国重点实验室主办,以"晶体工程引领多孔材料设计合成与应用"为主题,成功搭建了高水平的产学研交流平台。会议汇聚了来自爱尔兰、新加坡、日本及国内数十所顶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5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多元化的学术议程,深入探讨了晶体工程与多孔材料领域的前沿突破与未来发展方向。

开幕式:院士领航,共启学术盛宴

会议伊始,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党委书记朱庆山发表开幕致辞,朱书记代表主办方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为MOFs诺奖领域杰出科学家Michael J. Zaworotko教授颁发PIFI国际杰出学者证书。中国科学院院士马光辉教授也出席会议并发表了讲话,就相关领域前沿动态与发展机遇进行了深入阐述,为本次会议指明了方向并寄予厚望。

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利莫瑞克大学Michael J. Zaworotko教授带来题为"Crystal Engineering: Then, Now and Next"的首场报告。作为国际晶体工程领域的权威学者,他系统阐释了从金属有机材料到多组分药物晶体的前沿进展,为大会奠定了高水平的学术基调。

学术报告:前沿探索,展现创新活力

本次会议设有多个专题报告环节,分别由马光辉院士、陈瑶教授、姚明水研究员、张振杰教授、杨庆远教授、罗双江研究员、罗建泉研究员、朱爱新教授、宋柏桥研究员等担纲主持,展现了"院士-领军-新锐"三级学术梯队的良好传承。

会议报告内容涵盖广泛,从北京理工大学王博教授的"Bionic Open Frameworks"、北京科技大学姜建壮教授的"Tetrapyrrole-based covalent organic frameworks and beyond",到南京工业大学白俊峰教授的"面向环境能源需求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控制合成",充分展示了我国在晶体工程领域的研究实力。

值得一提的是,来自新加坡科技研究局王世强研究员、美国西北大学的孔祥婧博士后、爱尔兰利莫瑞克大学的刘莹博士后、日本京都大学的Kyriaki Koupepidou博士后等海外学者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展现了该领域蓬勃的科研活力与国际合作潜力。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生物药制备与递送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陈瑶教授带来了题为 《Crystalline Co-immobilization Biocatalysis》 的精彩报告,为整场学术研讨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陈瑶教授在报告中系统介绍了其团队在晶态共固定生物催化这一前沿交叉领域的最新突破。她深入阐释了如何利用晶体工程的技术优势,将多种生物分子精准地共固定于特定的晶态载体之中,从而构建出高效、稳定且可循环利用的多酶催化系统。该项研究不仅为复杂生物制造过程提供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也充分展现了晶体工程在生物催化、制药工程等领域的巨大应用潜力,其前瞻性的工作引发了在场学者的热烈讨论与深入交流。

产学研融合:共商技术转化路径

会议不仅关注基础科学前沿,更注重产学研深度融合。来自Climate Impact Corporation的孙彦廷总经理就"氢能时代的机遇、挑战和应对策略"发表见解,耀科新材料(天津)有限公司陈谷玮副总经理等企业代表也参与了交流,为推动实验室成果走向产业化应用奠定了合作基础。

闭幕总结:展望未来,共绘发展蓝图

在闭幕环节,Zaworotko院士以三点思考作为总结:首先,要平衡好传承与创新,既要保持学术谦逊,也要敢于肯定中国科研的卓越成就;其次,要建立自信与合作,以开放友善的态度促进平等协作;最后,要携手共进,为了共同的未来而奋斗。他的真挚发言赢得了全场热烈掌声。

本次研讨会通过高质量的报告与深入的讨论,不仅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碰撞,更构筑了一个稳固的创新合作平台,为推动我国晶体工程与多孔材料领域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与会专家纷纷表示,这样的高水平交流必将催生新的技术路径,推动该领域的创新突破与产业升级。


附件: